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许多年前,背井离乡,开始了戎马倥偬的生涯。闲暇时,静静地想,给自己一段时光,独坐窗前,泡一壶岩茶,不去看那南飞大雁,不去问那海中的泛舟,不去听那红尘中的恩怨,不去想那些走过的蹉跎岁月。如果可以,只想静静地去放飞思绪,狠狠地去追忆那离开家乡前的老时光。 然而,流年似水,一去不返,看过的风景也许还可以重来,而逝去的记忆却再也难以回头!离开家乡多年,日复一日的漂泊,似乎关闭了那尘封的记忆,但思乡的心绪一旦打开,才深知,故乡,从来都不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相反,却发现,故乡却永驻心中。剪不断、理还乱,这不,看到一篇介绍家乡的日志,忍不住想整理出来,去找寻、收藏那曾渐变模糊的记忆....
经年时光,不曾知道为什么故乡在过去一直使用一个颇为奇怪的名字:“赊旗”。更不曾晓得这个在1965年才设县的小小县城,它原有的古城竟然拥有九座城门?离开家乡时,只是知道城中矗立的中国最大、号称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似乎在暗示着人们这个县城曾有过的辉煌。如今想来,做为一个家乡长大的游子,走南闯北,却如此不解家乡之风情,真的颇感汗颜!回望过去,今日方知,原来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为逃避追杀四处流浪,落魄的刘秀逃到一个叫兴隆店的小镇,传说这里是中国酿酒业的鼻祖仪狄酿酒之地。人困马乏、又累又渴的刘秀信步走进了一家酒馆,几杯酒下肚,满腹心事起,想想王莽暴政,百姓怨声载道,自己枉为先皇后人,若能扯旗起事,定能招来不少人马,可自己穷困潦倒,连个旗帜也没有,谁又会听自己指挥呢?忽然一阵风起,刘秀抬头看见酒家的酒旗,上书一个大大的“刘”字,迎风飘扬,刘秀灵机一动,这不正是起事的旗号吗?刘秀正想买下酒旗,可一摸口袋,甭说买旗,连酒钱也没法付了。好在店老板通情达理,慧眼识珠,不仅免了刘秀的酒钱,还将旗子赊给了刘秀。于是刘秀扛着绣有“刘”字的酒旗上路,不知何因的众人以为招兵买马,纷纷跟着他起事,队伍迅速壮大,不久王莽新政被推翻,恢复刘姓江山,建立东汉王朝。刘秀称帝后,想起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酒旗,便改兴隆店为赊旗店,简称赊店,并下旨改建赊旗店,修建城墙,仿皇城的样子建九座城门。
故事是否真实已无关紧要,权当一段美好的传说,毕竟那是2000多年前的事情,已经没必要去考证。然而真实情况并不象传说的样子,掂考证,赊旗的城墙和城门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镇上居民自筹资金修建的。有人质疑,这个原本并不为人所知的小镇如何有财力自己来营建如此规模的城池呢?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在如今现存的古城墙旁边,有一条已近乎干涸的小河沟,专家告诉我们,这是条叫潘河的古河道。几百年前,这个潘河原来很深很宽,是装卸大宗货物的码头,当时这个码头船连船,白天千帆过,晚上万盏灯,是辐射南北方圆数百里的一个重要的码头,贯通南北的货物集散地。
在古代,赊店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是水陆交接处,潘河与赵河在这里交汇汇入汉水。南方水路来货到赊店改走陆路,北方陆路到赊店转水路。清雍正年间,正是晋商在商界叱咤风云之时。当时,一位山西商人来到了这个中原小镇,他看到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了将自己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于是便在这里设立商号,这位商人就是清代著名的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山西常氏家族的常万达,他将赊旗镇作为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常氏家族为首的晋商会几乎垄断了中国南方数省转运俄罗斯、外蒙的茶叶贸易。从南方批量采购的茶叶,大都由水路运抵汉口,再由汉水北上达赊旗,从赊旗改陆路,用马匹驮运至洛阳,入太行,再经太原、大同分别到张家口或归化,然后穿越戈壁大漠到达恰克图或库仑,最终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或莫斯科。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赊店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商业传奇。
历史已成为过去,今天的社旗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南有丽江,北有平遥,中有赊店”。如今的家乡推出了历史文化名镇赊店,天下第一辉煌壮丽的山陕会馆,中原明清第一商业街,古瓷器一条街等多处景点。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可以讲是建国几十年的巨变。古城恢复原貌,保护性开发,古色古香,透出典雅,古朴,现代之美;农村彻底变了,变得几乎找不到原有的模样,变得干净,整洁,宜居。我在想,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有睿智、自信的一方地方官,有勤劳朴实热情的家乡人民。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赊店。我的家乡将再度辉煌!
备注: 社旗县城座落在赊店镇,属南阳市辖区。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历史上赊店镇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共为全国的四大商业重镇。老城区内七十二条古街道,构成中原最大的明清建筑群。其中山陕会馆是首批国家文物一级保护单位,造型奇特,木雕、石雕、砖雕美伦美涣,堪称全国一绝。196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社旗县,寓意“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